新媒《海峽時報》12月6日文章,原題:中國填補中東的“空缺”又邁出一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峰會的召開表明中國決心在中東地區尋求更緊密合作和發揮重要的經濟、政治作用。
中國連續多年成為阿拉伯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大多數是戰略資源石油和天然氣。2019年前,中東地區近25%的的石油和石油制品銷往中國,天然氣占12%。
石油和天然氣推動雙方更緊密聯系。對于所有海灣國家,中國被視為一片充滿希望沃土,是一個擁有龐大制造業和對碳燃料需求巨大的客戶。反觀現在的歐洲,能耗大的制造業正在衰退,他們的政府不斷承諾要加速“燃碳經濟”的退場。
2015年,沙特國王薩勒曼登基后第一次出訪就到中國,反映中東地區所有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視中國為他們未來最大的希望。俄烏沖突更是提高了中國在能源市場的地位。幾十年來,俄羅斯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到歐洲。但在過去9個月,歐洲國家因為俄烏沖突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禁止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和石油進入。令俄羅斯打破傳統做法,將目光轉向亞洲國家。
俄羅斯海運出口的原油中,現在有三分之二是中國和印度購買,這無疑是現代能源市場最引人注目的劇變之一。俄羅斯通過管道輸送的原油中,至少有一半運往中國。最新統計顯示,由于俄羅斯急于出售石油,中國能用低于全球價格的40%購買俄羅斯石油。外界猜測,如此優惠的價格,讓中國與中東之間的能源聯系重要性下降。但事實恰恰相反。
很明顯,中國無意在能源供應上完全依賴俄羅斯。因此,中國既樂于繼續從俄羅斯采購價廉物美的優質能源,也熱衷保持與其他供應商之間的關系。
現時,中東國家并不熱衷通過增加對歐洲的供應來搶占俄羅斯的市場份額,盡管整個歐洲政府都在向他們示好。其中一個原因,阿拉伯產油國仍然認為歐洲是一個成熟的、飽和的能源市場,并且不相信歐洲與俄羅斯的決裂是不可逆轉。因此,轉向歐洲沒有什么意義。
液化天然氣領域競爭也十分激烈。美國也是歐洲天然氣的主要出口國,這也限制了中東國家在該地區獲得更大市場份額的意愿。此外,盡管歐洲國家迫切需要能源,但它們仍然希望中東產油國同意以低價出售天然氣,實行過往俄羅斯向歐洲提供的優惠協議,但這對主要的中東石油、天然氣口國來說沒有吸引力。
因此,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生產國之一卡塔爾,仍然把中國和其他亞洲市場作為其長期商業目標??ㄋ栕罱c中國簽署一項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氣協議,將從2026年開始交付中國。
向中國出口還有其他優勢。例如,卡塔爾的液化天然氣協議設想從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田供應天然氣,卡塔爾與鄰國伊朗共同擁有該氣田。中國將成為主要客戶之一,意味著與中國關系密切的伊朗不太可能在該油田的共享和運營上制造麻煩。簡而言之,擁有中國這樣的客戶不僅能帶來金錢,還能帶來一定的安全保障。
此外,還有更廣泛的戰略考量。中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該地區任何國家都沒有結盟,令中國尋求與中東地區所有國家保持良好關系的可能性。正如外界所講中國與中東地區國家建立的是戰略伙伴關系。中國拒絕在沖突中選邊站隊,或將外交干預局限于泛泛之詞,中國用實際行動發展與這些國家共同發展經濟。
所以不管伊朗還是以色列,都與中國保持密切的外交關系。
也有一些聲音質疑,中國的到來是否能填補美國對中東興趣減弱的‘真空’,中國是否能避免卷入該區域地緣政治的暗涌。沙特希望在中國的幫助下發展彈道導彈能力,原因是他們無法從美國取得這技術。這些問題都有待中國去解決。近日,美國安全部官員表示他們關注到中國在中東的存在,并對此發出警告。
編譯/迪巴拉 2022-12-8